技术的发明并不意味着创新的终点,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才决定技术最终能否商业化。但要准备把握市场趋势并不容易,企业的决策者会囿于自身对技术的理解而不是市场的理解偏离了真实的趋势。
下面简单从EHR(电子病历)市场来做一分析。在过去的10年,市场的分化在逐渐加大,尤其是第一名的Epic和第二名的Cerner差距逐渐拉大。根据KLAS Research的调研数据,2022年,Epic新增了83家医院,而Cerner只增加了22家医院。在急性期医院市场,Epic已经占据了36%的市场份额,而Cerner只占据了24.9%。
虽然两者在医院市场的差距只有11个百分点的差距,但在教学医院的差距已经非常大,这对Cerner未来的发展形成了明显的挑战。Epic目前已经拥有231家教学医院,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而Cerner只有131家,只有34%的市场份额。更糟糕的是,Cerner在教学医院的市场份额还在继续丢失。由于美国医生都是在教学医院培训的,而医生在执业开始的时候形成的使用习惯会对其之后的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Epic在教学医院占据优势对其他厂商都是不利的。
EHR市场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受到美国医疗市场整体变化的影响,主要的推动力有三点:医院与门诊的整合、医院并购浪潮带来的系统转换以及价值医疗带来的对外部连接的需求。
首先,随着美国医保Medicare对医院的支付日益收紧,尤其是在价值医疗的推动下,医院的收入面临可持续增长的挑战。为了应对自身营收增速的大幅放缓,美国医院开始收购独立的医生诊所,让很多家小诊所变成了医院附属的门诊部,医保Medicare就会对被收购的诊所按照医院门诊的价格来付费,而通常医院的门诊付费价格都会比独立医生执业的诊所要高。
由于院外现在有大量的诊所,医院需要在系统上与他们整合,而这些诊所的EHR都是五花八门的,在医院内部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下,用云端互操作的方法并不是一个现实的路径。尤其是美国医院以住院为主,市场的需求已经转变为EHR能有效整合门诊和住院两套系统。在这点上,Epic的优势较为明显,得到了医院尤其是大型教学医院的青睐,从而持续扩大了市场份额。
其次,美国医院的并购浪潮持续推动了医院EHR系统的转换。一般来说,由于美国医院大部分都已经集团化,一旦两个医院集团合并,被收购的医院集团的EHR都会换成收购方的。在这一过程中,Epic往往领先,原因是大型医院往往规模体量巨大,一般处于收购的主导方。而Epic在大医院的市场地位无可比拟,也是并购浪潮的直接受益者。
当然,并购也意味着医院集团规模的大幅扩张,尤其是院外门诊、ASC和应急医疗中心等不同部门的协同,从第一点分析来看,Epic的优势也较为明显。所以,两者叠加推动了其整体市场的扩张。
最后,美国价值医疗推动了医院和外部的连接。价值医疗实施之后,支付方对病人的再入院率严格考核,如果病人反复入院,医疗机构会被罚款。这逼迫医疗机构开始关注病人出院后的状态,更好地管理这些人。由于病人的治疗效果会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收入和利润,医院才有动力去分析这些病患的数据,找出风险最高的病人,并尽可能避免他们再次产生高支出项目,如再次进入急诊室、再一次入院。
因此,医院的治疗效果不仅由医院本身的治疗效果决定,还取决于病人在出院后是否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其必需的医疗服务,如康复、护理的效果。院外的医疗服务质量也决定了病人未来的风险。医院有动力去和支付方一起推动院外医疗服务协同,共同确保治疗效果。这就将疾病管理从院内治疗衍生到院外服务。院外服务包括持续治疗(门诊,专科,家庭医生),康复服务,护理等急性期后服务环节。
要将所有这些环节串起来,EHR的作用不可或缺,每一环都需要对电子病历进行分析并据此提供治疗方案。越是能够提供整合解决方案的,就越能在市场获得市场优势。截至2021年,Epic在PHM市场拥有2119家医疗机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而Cerner虽然排名第二,但医疗机构数量只有701家,仅相当于Epic的1/3。由于PHM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Epic的市场扩张。
当然,随着Cerner被Oracle收购,其在云端的布局有助于开拓中小型医院市场,在2022年,Cerner的系统最新进入了11家25床以下的医院和26家200床以下的医院。不过,由于近年来在大医院开拓市场较为缓慢,Cerner的系统所服务的床位数比Epic进一步落后。截至2022年,Cerner只占总床位数的25.8%,而Epic有47.6%。
从EHR市场来看,技术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尤其是支付方所带动的服务市场变革。Epic正是捕捉到了医院市场纵向整合的趋势,结合自身在提供集成系统的能力,一举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距离,从而在市场获得了绝对的优势。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