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远程医疗如何定价?目前的远程医疗服务其实有两种。一种是远程会诊,这并不是新鲜事物,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主要针对偏远地区的疑难杂症、急症和大病。会诊的费用很高,比如说浙大一院远程医疗门诊会诊费280元/次,急诊会诊费1000元/次,预约会诊费600元/次。安徽同步远程病理会诊300元/次,非同步远程病理会诊280元/次,临床专家会诊600元/小时。这种会诊更多是B-B端的。
 
另外一种也是目前政府大力推动的B-B-C端的,收费体系还不明确。比如广东网络医院现在是不收费的,据媒体报道以后服务费用也不会太高。
 
这两种远程医疗的服务费用相差非常大,对于前者来说,因为医疗资源的差异,患者对远程服务有迫切的需求,当然,定价的逻辑是给已经人满为患的公立医院动力去实施这样的项目,好的资源是要用价格来买的这并没错,但矛盾之处有两个。首先,这种服务非常昂贵,抵得上大城市公立三甲医院VIP门诊费用,越是偏远地区的患者越难接受。同时,目前会诊不纳入医保体系,能够自费承受的患者毕竟是少数。中国的公立医院服务费用本来就被严重低估,因此任何额外的就诊量都可能被定位为更快获得收入的方式,因而才定高价,可B-B端的需求者却无力为此买单。
 
而对于后者的定价,矛盾之处在于价格和线下门诊服务没有区别,甚至还更便宜。中国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的挂号费费用差距可以忽略不计,网络医院在费用上没有优势,而且对导流到下级医院并没有直接推动用处,因为用户仍然定位看三甲的医生,只不过多了一个途径而已。这可能增加三甲的门诊量,但矛盾的是因为用户可以就近拿药(比如药店),医院无法通过处方赚钱,而服务收入又是忽略不计的,三甲的动力因而很小。
 
然后来看一下美国远程医疗的定价。美国的远程医疗发展起来的根本就是:便宜。远程医疗全科医生的单次就诊费用在30-45美元上下(单次可以是次,也可能是时间比如15-20分钟),但如果包月或者包年,价格会非常便宜,比如HealthTap99美元一年,MDLive的月费为15美金到25美金不等(分个人或家庭)。相比之下,线下服务要贵得多,就算有保险,用户首先要付一部分自费的服务费,通常在30-80美元不等,全科便宜专科贵,如果是急诊室可能更贵,自己要先付100美金左右。
 
而且,美国政府对远程医疗的支持力度也首先定位对低收入人群的支持。根据2014年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数据,全美已经有43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在低收入人群的联邦保险计划Medicaid中覆盖远程医疗费用。商业保险紧随其后,目前有20个州覆盖了远程医疗的费用。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保险涵盖二次诊疗、专家会诊的费用,尤其是一些和急诊相关的远程诊疗费用,这些费用虽然比日常的远程医疗要贵,但在医疗必须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会为此支付。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远程医疗定价两极分化如此严重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和线下服务的定价有关。线下服务定价太低,日常的也就是B-B-C端的远程医疗在服务价格上没有优势,相反还分流了大医院的药品收入,因此只有门诊量低的医院可能会有动力去做,越是强势的医院动力越弱。同样因为线下服务收费太低,远程会诊才成为另一种类似VIP的高价收入通道,而缺乏医保支持也让这些服务过于小众,不可能大范围覆盖到真正需要的人群。要远程医疗纳入医保还有许多技术障碍,比如各地医保保障比例不同,异地间系统也不同,这笔远程医疗服务费到底哪个地方的医保来付,付多少比例,技术如何操作都是问题。
 
缺乏成本控制上的动力,远程医疗的定价好比夹在中间,定便宜了,大医院没动力做,定贵了,价值在哪里?如何才能让医生的劳动获得合理回报,而患者又可以更方便获得医疗服务,医保则可以节省费用。在目前服务费用被严重低估的环境下,要靠远程医疗来做到这些还是很困难的。
 
话题:



0

推荐

村夫日记

村夫日记

1555篇文章 50分钟前更新

以常识为基础,以逻辑为经纬。Latitude Health是一家为大健康领域投资者和从业者提供咨询的机构,主要为医疗行业内的公司提供战略性的咨询和建议。我们的业务主要包括市场分析、战略规划和实施策略以及投资咨询。欢迎关注我们的Wechat:cunfuriji。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