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其面向各个行业渗透。如果仅从医疗领域来看,技术驱动的商业变革主要分为两部分:运营和治疗。从运营角度来看,技术的驱动更多是从外部延伸进入的。无论是IT和互联网的普及,还是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都有助于医疗行业提升运营能力并降低成本,从电子病历到数字医疗,技术也推动了医疗服务从院内延伸到了院外。而从治疗的角度来看,药物、器械和疗法上的技术突破大幅提高了医疗的治疗能力,提高了治疗的效率和效果。
一般来说,技术的商业化取决于其面向的群体规模和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如果只能面向较窄的小群体,由于无法快速扩展规模,成本也难以下降,产品价格会较为高昂;但如果是面向大众,则成本可以在规模的前提下出现快速下降,产品价格可以明显下降。当然,这都是在量产可以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如果成本无法按规模下降,这样的产品很难面向大众,也难以真正做出规模。
不过,从整体上来看,运营的改变对整体商业模式的推动较大,而治疗技术的创新更多是在现有商业框架下的成功,实现的是治疗能力的提升,而非商业模式的改变。
首先,从运营来看,互联网的发展直接催生了医疗机构的数字化,从电子病历到支付结算的全面联网,再到云计算出现后的区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大幅提高了医疗体系的整合能力,为医疗机构的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提供了助力。而随着支付方推动下的价值医疗发展,从院内向院外的延伸成为市场趋势。顺应这一趋势的数字医疗借助了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快速在市场成长起来,成为医疗市场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并不是任何新技术都能获得商业化的成功,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拓展就充满了挑战。比如影像识别对医生的帮助更多是效率上的,虽然其也能嵌入作业流程,但医疗机构对局部效率提升的急迫性并不强。而在诊断领域,以Watson为例,其作为一种新的工具,要花费医生的时间去使用,但其目的既不符合运营的需求,无法提升管理效率,又不能对价值医疗的考核有价值。相反,Watson给医生的诊断意见在医生看起来不准确,却还要耗费医生的时间去浏览和评估,这对于医生来说完全是得不偿失。
其次,从治疗角度来看,由于面向类似慢病等人群规模较大病种的技术创新面临长期的瓶颈,无论是药物还是器械很难出现爆款,即使类似司美格鲁肽这样的降糖药物,也是转化为减肥药物后才获得市场成功的。由于无法再面向大众人群,现有的药物和器械的发展更多面向重症、肿瘤和罕见病。由于成本无法按规模下降,技术的商业化更多的依赖于高价,这也是药价长期居高不下的原因。
当然,也有一部分昂贵药通过不断增加适应症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叠加上原有的高价,其在商业上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比如修美乐和PD-1。但如果从总体来看,当前的技术突破很难带来巨大的商业成功,类似修美乐这样的产品更多是偶然性叠加专利丛林及美国市场独特的支付体系下的产物。
因此,即使技术出现了关键性的突破,由于高昂的价格和潜在用户规模有限,商业化的道路仍然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在面向个人健康消费市场领域,一些技术的创新则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比如HPV疫苗、无创血糖仪等,由于单价并不是很高,且完全是个人自费,绕开了支付方,这类产品获得了较快的增长。
不过,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产品能否获得成功还与市场的流行文化和需求有关。比如,虽然司美格鲁肽都是面向减肥人群,但东西方的的文化完全不同。西方人的疾病更多是由肥胖引起,减重能降低疾病的发展,但东方的减肥更多是对身材的追求,而不是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这导致司美格鲁肽在东方的消费属性更强。
另外,部分产品并不仅仅是因为客群狭窄而无法降低成本,而是本身的成本无法下降,比如CAR-T,因为成本过高,如果没有支付方的报销,很难起量。
从市场实践来看,新技术的商业化本质上是受到支付方的推动和制约,从运营来看,数字医疗得益于支付方推出的价值医疗。而从治疗来看,昂贵药的市场规模与支付市场的特征息息相关,在以医保为主的单一支付体系下,昂贵药难以获得多元支付体系下的价格,市场规模自然也难以与之匹配。
总体来看,新技术的商业化受到支付、医疗体系、用户规模、成本和文化等多个因素影响,一项技术从成熟到最终获得市场成功充满了诸多挑战,如果不能在每一步都做出符合本地市场特性的决策,技术获得商业化成功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