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医院的管理制度正在影响人才能力的发挥,以及治病的有效性。医院的运营流程,人才管理制度等导致了目前的医生间合作和医院间合作相对较弱,而这会极大程度影响各种商业模式的展开,包括B端的远程会诊,上下级转诊等。
中国的医院管理可以归结这样几个特点,这一部分也是医疗行业的操作特点。首先,中国的治疗方式很大程度依赖医生单打独斗。科室分的很细,一个科室的某个医生负责整个病情,跨科的会诊通常发生在复杂的病症上,团队合作并不是治疗的常用办法。这造成了两个特性。第一是中国的跨科交流不强,这也从某种程度解释了为什么医生社区总是在中国不温不火。另一个则是评估病人被治愈的标准比较片面,更多治疗目标是短期的,缺乏长期治疗方案,这种背景下要推行健康管理是很困难的,因为疾病管理本身是一个全方位需要团队合作的活,而这种合作在中国的医生中很缺乏。
其次,除了治疗上的单打独斗,医院的运行模式一直也是以单打独斗为主的。虽然近年来医院之间加强了合作,上下级形成医联体,或者探索远程按病种会诊的可能性。但前者的合作模式非常松散,更多成为了大吞小的途径,而后者也很局限,依赖的仍然是某个科室的技术实力,而不是整个团队密切合作。这种医院之间的松散性会是正在萌芽的新医疗模式的一个阻拦。
比方说,B端的远程会诊需要一个医院间合作的精密流程,尤其是面对急症会诊,医院间快速协作,明确指派什么样的医生快速做出反应,或者在第一时间打开转诊快速通道是关键,这个精密流程有时候意味着患者的生命。而要让上下级转诊有效运作,也必须建立一套评判标准,什么程度的病例需要被转诊,上下之间如何互通病例的信息,并联合作出后续的诊疗判断,分配一方或两方合作执行。
目前的医院之间还很难做到默契合作。这一方面是因为利益分配机制不明确,在一个以扩大病人量和产品销售量为先的环境里,力量很大的上级医院很少有动力把手中的蛋糕分出去。另一方面,往下转诊后,基层也很难有进行疾病管理的能力。这些矛盾都导致上下之间的合作很难顺利展开。
对于医生也是一样的,职称、科研经费、手术量等因素都制约了跨部门之间的团队合作。医生的首要目的是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是以最有效并价格划算的办法治好病人。相反,如果在一个注重疗效的环境里,医生需要共同制定一个更快、更低成本治好病人的办法,医生间合作才有可能。
因此,制度制约了医生间的合作,以及医院之间的合作。而缺乏这种合作将制约很多跨机构商业模式的运作。要打破单打独斗的模式,把医疗服务从短期疗效转向整体方案,还有待更多对医院运营体制的改革,给予医生间和机构间合作的动力。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