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以来,私立基础医疗投资受到市场的热捧,但这个市场的拓展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已经来到了爆发期,其未来的发展仍面临较大的瓶颈。在公立基础医疗供给较为充足和缺乏强制转诊的市场环境下,尤其是在亚洲的都会属性更适合医院门诊发展的前提下,私立基础医疗在长期仍难以发展成类似西方的规模化市场,只可能是公立医疗体系和医院的缺口补充而非替代形态。
Latitude Health将在未来一年持续分享一部分2016年已经展开的对基础医疗的深入研究,希望对市场有所裨益,更为理性的看待当前的基础医疗市场和未来的趋势。
已经出版的基础医疗报告:
《体制外基础医疗的趋势和变革》
《慢病管理:挑战、要素和机会》
《价值型基础医疗的市场机会》
《基础医疗的定价方法》
如对这些报告有兴趣,也可联系订购
影响基础医疗定价的要素
1、价格透明化
价格透明对公众是有利的,也有利于价格控制。美国体系的一大缺点就是多头支付方,由于商业保险公司有自己的支付规则,而且签约的医疗机构网络各不相同,折扣价和报销规则都不一样。同时,保险公司是盈利性机构,追逐利润是天经地义的。市场越大,与支付医疗费用相关的人员开支、理赔运营、市场营销、行政支出也纷纷上涨。美国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医疗费用用在了这些行政性支出上,用以维持这些大机构的运营。美国的服务方也一样,由于需要和多头支付方对接,仅行政费用就占了三分之一。在这样的土壤下,虽然市场化促进了服务方之间的有效竞争,让美国的医学能力非常发达,服务质量也很好,但伴随之的是高昂的成本,以及价格体系极度复杂,用户自身对最终的医疗费用经常是模糊的,无法获知确切的价格。
相比之下,新加坡由于以政府的三重保障制度为核心,促进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的价格公开透明化,要求所有医院公布其费用,细致到每个病种的治疗价格。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服务的乱定价造成的损害,也为民众选择合适服务方打下基础。同时,这种价格透明化最初在公立体系内执行,之后再发展到私立体系,对私立体系的定价以及市场定位形成了制约。
而中国目前虽然也是政府支付方为主的体系,但价格非常不透明,主要是因为缺乏临床合理路径的管理以及没有价格透明化机制。在私立服务市场,虽然一些服务机构接入医保,但在用药和检查方面,灵活度非常高,费用上下区间极大,在这方面病人获取信息处于明显劣势。
因此,是否存在价格透明化机制会影响到医疗服务市场定价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2、公立医院供给决定定价办法
公立体系的供给情况将决定私立基础医疗的局面,这对于有政府支付方为主的国家来说是首要的因素(而不是商业支付方)。
新加坡和香港的例子揭示了在公立体系基础医疗服务供给很低的情况下,私立成为主力军是必然的发展。而在台湾,因为历史和文化原因发展起来的家庭医生和私人诊所,虽然在供给上也高于大医院的门诊,但近年来由于缺乏转诊的强制规定,以及大医院在按照合理门诊量的支付方式下,跑量更有利等原因,在私立诊所的发展上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台湾市场与新加坡和香港不同的是支付方在公私两方上的统一性,而不是像新加坡和香港那样,私立基础医疗不属于公费医疗。在台湾的支付统一性之下,公立和私立在同一方向上竞争。
对比中国内地市场,公立体系在基础医疗服务的供给上非常充足,抑制了私立价值型服务的发展。虽然价值型基础医疗机构越来越寄希望于商业保险来作为其支付方,但从国际经验来看,有国家支持的广覆盖的医保的国家,其商业保险所占医疗支付的份额很少超过10%,且商业保险的作用更多是在服务保障范围和服务选择方的提升上,作为补充存在。在中国这一趋势也会持续。因此,私立价值型基础医疗的量增首先将取决于公立服务的供给变化情况,是否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减少或出现公立供给不足,成为私立服务的机会。我们不认为商业保险在短期内会成为推动私立服务的最根本动力。
在公立供给较低或不足的领域,未来才可能出现私立的机会,这种公立体系供给的缺口将决定了私立可能获得的量增空间有多大,这一空间将成为定价的核心依据,而不是根据商业保险能否覆盖来决定定价范围。
本文节选自Latitude Health在2016年11月推出的报告《基础医疗的定价和方法》,该报告仅提供给LH Insights的会员,不对外出售。如对加入会员感兴趣,请直接联系。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