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北京对外公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允许公立医院和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和社会资本合作,允许民营资本有偿使用公立医院的一定资源,也是一种弥补公立医院收入的方式。

最近医改对公立医院的政策逐步放开,从开放外商独资医院投资开始,到特许合作,未来的医院在股权架构上可能会更加灵活,公立和民营合作谈判的机会增多,空间变大。这是公立医院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的必然。

近年来公立医院经历了一轮快速膨胀,从开分院,扩充规模,合并做大,这一轮注重规模膨胀的发展已经过去,未来的发展核心不是规模,而是效率。这背后的推手一个是医保资金池紧张逼迫医院(包括一线公立医院)提高财务运营效率,这个趋势未来会一直持续。另外,政府对医院药品收入政策会不断变严,以药养医的格局长期来看变革是必然,因此对于门诊量不高的中小医院,寻找生存之道,弥补药品收入的损失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国外的医院智能分工很清晰,以英国为例,公立医院行使公益职能,保证公民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公立最关键的是保障全民获得医疗服务的途径(access to care),而私立服务的核心则是服务的质量(quality of care),在公立可以保证基本服务的基础上,私立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对于公立服务,政府为公立医院的发展和技术革新提供资金,并贴补低收入人群的医疗支出。

中国的问题是公立体系在资金上无法完全做到为公立医院兜底,逼迫医院不得不从其他一些途径来获得收入。而医保支付体系因为老龄化的压力,未来资金吃紧。公立医院现在的做法是以药养医,未来如果失去了药品,要维持公立医院就必须要加大补贴,否则医院会面临生存困境。

另一方面,私立的体系也没有发展起来。中国的私利医院(除去高端医院),大部分还是走的弥补病人无法获得医疗服务途径这一点( lack of access to care),而不是真正去做服务质量(quality of care)。私立医院缺医生,多点执业无法建立品牌,只能在公立的边缘去做一些专科服务,无法进入主流核心领域。

北京的这项政策为公立和私立更灵活合作开了一个口子。但关键是到底以什么形式来特许经营才能不流于形式,假如仅仅是让公立医院通过合作出让自己的品牌,就会出现类似大家争抢牌照这样的情况,只是打着品牌,在后段人才培养,整体分院的管理,服务质量上加入不能真正深入合作,就很难真的保证品牌和实际服务的一致性。

真正能够促进市场发展的合作应该是双方建立不同的分工,比如依靠民营资本建立全科门诊,输出公立医院的医生,提供培训资源,更关键的是,公立医院可以为全科门诊提供转诊通道,这样由民营资本管理基础医疗(全科),而公立医院管理复杂治疗,就可以形成比较好的分工,对分流也会有促进作用。

要保证这种模式的有效性,民营资本的能力也很重要。这种投资不光是资本和技术上的,更多还有诊所管理和品牌经营,类似托管机构,可以统一进行培训,品牌营销,再加上以病人为核心的服务,比如机构远程医疗。也只有在这种模式下,政策内规定的机构对机构进行远程医疗才有可能进行。由全科提供远程医疗的技术和病人,由专科提供专家进行远程医疗服务。这样或许可能为远程医疗在中国带来一个突破口。

http://www.cunfuriji.com/?p=2901

话题:



0

推荐

村夫日记

村夫日记

1555篇文章 50分钟前更新

以常识为基础,以逻辑为经纬。Latitude Health是一家为大健康领域投资者和从业者提供咨询的机构,主要为医疗行业内的公司提供战略性的咨询和建议。我们的业务主要包括市场分析、战略规划和实施策略以及投资咨询。欢迎关注我们的Wechat:cunfuriji。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