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为卫计委今年力推的分级诊疗,其核心内容还是如何强基层。目前中国的三级医院占用了太多的医疗资源并抢占了大量的本不应该来就诊的普通病人。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情况,是因为在过去的发展中,基层一向不被重视,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市场自己就形成了选择,病人不再相信医院,而是有病直接去三甲。这一市场现状直接就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政府历年推进的医改中,强基层一直是一个重点,但始终没有比较强有力的政策推出,这也导致市场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在过去的5年中,三级医院的就诊量占比大幅度上升,而其他医院都处于下降的状态。因此,随着分级诊疗的强化,药品目录的补齐以及专家下基层等措施的推出,基层的缺医少药的局面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是,受限于体制的影响,基层医疗的发展始终面临几个较大的挑战。
 
首先,基层医疗的人才困境是根本。现有基层公立医疗机构虽然可以获取一定的财政补贴,但无法大幅度拉升基层医生的收入,在当前年均收入较低的情况下,要吸引到具有一定经验的好医生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医生群体总体保守,即使编制和待遇不变,大幅提高其收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延揽到理想的人才。其次,体制限制了基层的能力。由于公立医疗机构都是属于体制内的,即使上层有心改革,下面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却很难理顺,要将改革真的推行下去有着很大的难度。再次,基层的质量标准体系并不完善,而且整体的监管也非常薄弱,即使有优秀的人才也没有良好的制度进行指引和约束。
 
因此,如果需要强基层,就必须对基层进行“补血”。但在现行的公立体制下,又很难展开。所以,在过去的5年里,政府和大型公立医院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开医院“连锁店”。但是,无论是医联体还是公私合营,当前强基层的手段最终结果都是大型公立医院进一步的扩张。
 
表面来看,医联体或者公私合营的高端医院都有助于将大医院的优质资源导入到其他的地区,从而改善大医院过于拥挤的现象并最终降低医疗费用。但是,所谓大医院开“连锁店”的模式对于基层来说其实是一场新的掠夺,最终损害的是政府自身、支付方和病人,得益的只有大医院本身,并将大大推高总体医疗费用未来的增长速度。
 
当前的医联体本质上是将基层作为大医院扩张的据点,连锁店的称谓形象的指出了其本质,其核心是围绕着大医院来运转。大医院占据了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和配置,并拥有最优质的人才,基层的发展处处仰仗于大医院。好医生下基层定期坐诊、培训基层医生、基层的检测交给大医院完成、康复和慢病人群交给基层解决,大医院只解决疑难杂症和重症。这些强化基层能力并与之进行合理分工的模式都符合基层的需要,但问题就出在体制上。
 
第一,好医生下基层的动力在哪里?现在的大医院每天都人满为患,好医生是稀缺的资源,他们本身并没有动力去基层看小病和慢病。如果说好医生有科研的需求,需要多多收治病人来为论文准备,这一点也非常牵强。越是有疑难杂症,越是会主动选择去大医院,无需再到基层去收治。因此,好医生下基层的动力是不足的,现在的措施更多的是行政性的,对医生本身来说也是无可奈何的。而且大医院的好医生都是专科,基层的病人五花八门,需要的是全科医生来解决,专科医生的作用有限。
 
第二,制度决定人才无法留在基层。既然好的资源都集中在大医院,人才也都渴望到资源最丰富的地方,这才能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此,即使未来通过培训能够为基层产出优质的医生,这些医生也会想方设法的离开基层去大医院。在这种情况下来谈强化基层无异于与虎谋皮。
 
第三,医院连锁店将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的割裂。目前中国各家大医院都更多的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来看医疗服务,连最基本的医疗信息都不愿意互联互通,更不要说其他的病人检测结果等基本的措施。而且,将检测交与大医院去做将进一步强化这种割裂。在这一前提下强化以大医院为核心的基层医疗服务,必将进一步割裂当前的医疗市场,引发大医院跑马圈地式的去扩展基层网络,从而保证自己的核心利益。
 
因此,在这种现状下,所谓的基层服务只能是以大医院为核心的,而强基层的真正核心则是应该将所有的资源向基层倾斜,以基层为中心。但医生不能自由执业,大医院的盈利冲动无法控制,支付方无力对医院进行控费,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遏制了强基层的措施。因此,如果不改变体制 ,未来的强基层只能是南辕北辙。
 
话题:



0

推荐

村夫日记

村夫日记

1562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以常识为基础,以逻辑为经纬。Latitude Health是一家为大健康领域投资者和从业者提供咨询的机构,主要为医疗行业内的公司提供战略性的咨询和建议。我们的业务主要包括市场分析、战略规划和实施策略以及投资咨询。欢迎关注我们的Wechat:cunfuriji。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