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医疗要走高端的路线,就必须考虑谁来支付的问题。以上海医学中心为例,最大的问题是到底怎样定位高端支付的模式。
目前市场上的高端医疗支付有两种,商业医疗保险或者是用户自费。以和睦家为代表的高端私立医院主打高端商业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包括以外籍用户为主的跨国商业保险会员,以及本土高端保险购买者,当然也包括一部分的自费用户,尤以产科为代表。而公立医院的VIP门诊虽然也被纳入许多保险计划的医疗机构网络,但主体仍然是本土人士为主,自费用户为多,商业保险购买者主要是个人用户,而且基本都是本国用户。
但是上海医学中心目前在支付模式上的定位还不是很明确。由于上海医学中心目前大部分医生是来自公立医院多点执业的专家,根据预约量决定工作量,这些专家具备很强的医学能力,但从就医习惯和语言能力上,只适合本土人士。那么这里就有两种支付办法。
一种是自费。病人可能冲着在公立医院挂不上专家号而转去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但一个号300到1200的价格并非大部分人能接受。同时,迫切需要看专家门诊的病人需要一系列诊疗上的配套,比如检查、长期随访治疗,如果是大病的话,还需要住院治疗。因此对于一个病患来说,并不是看一次专家号那么简单就解决了问题,一系列的检查和治疗费用,假如全部靠自费在国际医学中心进行,那么金额会非常高,即使有人愿意接受,人群比例也非常小。而单独预约一次专家就诊,如果只是冲着挂号而去,不是为了整体的服务,那么这种用户不太可能成为稳定用户,数量也会很小,不能推动整个医学中心的长远发展。
第二种比较可能的方式是商业保险支付。由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主打公立医院资深医生而不是能够提供国际水准服务的医生,在语言方面也无法对大部分医生提出特殊要求,因此要像和睦家一样,服务外籍人士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本土商业保险用户。目前中国本土的商业医疗险用户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企业员工,通常是中高管理层,企业作为福利购买高端员工保险,这些人对外国风格的私立诊所的偏向可能不如外籍人士那么厉害,反而更愿意接受公立医院的VIP部门,一方面是处于对医生素质的放心程度,一方面希望能够有比较好的服务。这些人会比较适合目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定位。
另一类则是购买商业保险的个人。中国的个人医疗险还刚刚起步,市场上推出高端个人产品的保险公司并不多,竞争仍然停留在价格和赔付范围上。这些个人看重的更多是能否获得比较好的赔付比例,以及在就医时的方便程度和服务质量。
主打这两类人群是有很强的公立医院医生背景的高端机构比较可能的出路。但目前要想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有两个困境。首先,多点执业的流动性模式是否能被这些高端用户接受,尤其是在医生资源的不稳定上,是否会对这些高端用户造成一定困扰还不得而知。第二,高端医疗保险用户非常在意整体服务的质量,这里的服务包括很多方面,从预约的便捷,到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流程,和医生交流的时间和深度,还有整个就诊的体验,以及到就诊之后和医生的互动,询问等细节,这些服务需要一个完整的医务团队去提供,而流动式的医生因为只是冲着出诊而去,根本不可能参与到整个服务环节,对整个医学中心的服务发展其实是很不利的。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