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外资寿险公司在中国生存不宜,未来压力可能加剧,转型是必然的趋势。

good-health-insurance

近年来外资寿险公司股东变动频频,最近又有海康人寿中方股东中石油10亿人民币出售所占股权给同方股份。之前外资寿险公司股东变动的特点要么是中资化,外资退居小股东,如建信人寿和光大永明;要么是中方股东易手,如工银安盛(同时也是外资缩小持股比例),以及北大方正人寿;也有个别是外资股东退出,引入新的外资方,如中法人寿。

这一轮股东大易手背后主要是银行把保险公司收入囊中。但在这一波投靠银行之后,剩下的中小型寿险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很大。外资寿险公司本来就位于市场的边缘,所有外资寿险公司加起来占整个市场份额不到6%,且多年来维持在这个比例徘徊不前。这主要是因为外资扩张上的各种限制,以及中外股东在磨合上的冲突导致的。排名靠后的外资小型寿险公司生存风险尤其大。

整个寿险行业处于转型的路口,传统渠道风险很大。个人代理人渠道的发展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的地步,用户满意度下降,市场管理混乱,欺诈误导不断,个人代理人素质跟不上市场发展,都逼迫这个渠道进行改革。而银保渠道继前几年监管收窄之后,和银行挂钩的保险机构数量被限制,银行作为保险渠道的最光辉的日子可能也已经过去。

未来的趋势是销售专业化,销售人员更关注用户个体差异性需求,同时具备理财、金融、保险等全方位知识,可以作为个人财富顾问提供全方位推荐,但这种身份的服务应该是独立第三方而不是有直接利益挂钩的机构和个人。纵观成熟的保险市场比如美国和英国,专业的经纪人都是最重要的销售途径,而缺乏专业知识的个人代理没有那么高的比例。

WTO开放外资进行合资寿险业务之后到现在,其实整个外资寿险市场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外资寿险无法和野蛮式扩张的本土公司抗衡,在产品上也缺乏差异,更多是靠收益来吸引客户。这种方式风险很大,未来可能面临困境。

在寿险板块,健康险一直是边缘化的一块业务。比较大的一块是定额赔付的大病类产品,以及低端医保补充类产品。这些产品无论外资还是内资都缺乏产品设计上的差异,市场虽然增长很快,但已经到了价格战明显的地步,未来要做大越来越难。

唯一一块还没有开垦的处女地就是医疗险——确切说是消费型(赔付型)的医疗险产品,和市场上的一次性支付的大病保险不属于一类。外资未来的机会也只有在这里。这块市场很可能未来成为继外资医院投资放开后另一个放开的领域。最直接的理由是医保无法负担越来越庞大的医疗开支。引入真正有保障机制的医疗险是必要的。

外资在这里的机会很大,原因是本土公司无论在产品设计、理赔管理、后台运营及服务上都没有经验。多年以来,中国的保险公司包括外资公司经营的健康险,绝大部分都不是医疗险范畴。医疗险要像国外那样真正发挥给用户提供额外保障的作用,外资在国外市场上的精算、理赔、服务和后台经验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个市场又受到政策引导,一旦政策允许,打开闸口,外资的机会不容小视。

从外资寿险那么多年的运营来看,市场一直不能打开。外资公司的牌照短期内对于一些想要布局的公司来说还有很大意义,但新的外资还要通过合资进入中国这条路走起来太困难,更多资本可能未来会持观望态度,看未来政策是否有变化。尤其是对于有医疗险方面优势的公司,和医改密切相关的种种政策,比如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财政部在研究的健康险税收优惠政策,很可能未来成为促进医疗险快速发展的强心剂。

http://www.cunfuriji.com/?p=2797

话题:



0

推荐

村夫日记

村夫日记

1562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以常识为基础,以逻辑为经纬。Latitude Health是一家为大健康领域投资者和从业者提供咨询的机构,主要为医疗行业内的公司提供战略性的咨询和建议。我们的业务主要包括市场分析、战略规划和实施策略以及投资咨询。欢迎关注我们的Wechat:cunfuriji。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