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随着高增速时代正式落幕,医院无法再按照原来的财务模型来进行市场预期,市场真正的转折点终于到来。
2018年以来,医院市场疲态尽显,增速已经开始逐步滑落。但由于疫情爆发导致择期手术被压抑,市场无法清晰的了解用户需求的实际状况。但随着疫情结束后的需求一次性释放,2024年的市场增速基本体现了未来发展的实际趋势。
2024年之前,民营医院仍能维持其三高一低的特征:高毛利、高销售费用、高增长和低周转率。但此后则变为一高三低:高销售费用、低增长、低净利和低周转率。
首先,由于民营医院专注于公立医院的补充,市场相对空白,叠加上资金的持续涌入,其有着较强的增长动力。但是,随着市场成熟度的大幅提高,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医保控费的双重影响下,民营医院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高增长模式已经结束。面对低增长,医院必须转型,原先的高毛利和高销售费用的模式将逐步被放弃,向精耕细作的全能型医院发展。
其次,由于民营医疗以消费医疗和服务取胜,不是集中在高精尖的复杂手术和治疗上,其往往会选择毛利水平较高的专科。即使是综合性医院,重点发展的也是高毛利的专科,这带动了民营医院整体的毛利水平。从市场现状来看,消费医疗的毛利水平普遍在40%以上,其他刚需型的专科和综合医院也普遍在20%以上。
但这样的现状正在逐步变化,毛利率水平正在稳步下降,虽然降幅不明显,但净利率水平出现了快速的下降,尤其是在消费医疗领域更为明显。从综合医院来看,毛利率普遍出现了快速的下滑,大都跌破了之前一直维持的20%的水平,而消费医疗和其他专科的毛利率虽然维持在40%左右,但已经呈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而在净利率上,绝大部分医院都已经下降到个位数,甚至是负数。只有少数几家消费医疗的巨头,如爱尔和通策等仍能保持高净利率。
再次,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的品牌知名度始终不高,更多依靠营销拉动营收规模,这就导致高销售费用。当然,很多扎根于社区的民营医院更多依靠熟客营销模式,有效降低了销售费用。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医保控费的强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营收和毛利的增速都出现了停滞,拉高销售费用的发展模式只能延续下去。但由于净利的增速普遍出现了停滞,在销售费用持续加大的趋势下,净利率的下降也是必然的趋势。
最后,民营医院的周转率偏低,这主要从住院天数来看。公立医院的住院天数普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2024年已经下降到9天以下,而民营医院仍然高达10.7天。由于以治疗简单疾病为主,民营医院主要依靠拉长住院时间来获利。随着DRG/DIP的推开,民营医院的低周转率难以维系,将推动其向提高效率方向转移。但是提高周转率就意味着床位空置率提高,医院的成本收益比将持续下降,只能通过关停并转来转型,医院并购市场将获得快速发展。
由于民营医院上述特征,在整体市场变革下,其将面临三方面的挑战:监管、市场和管理。
首先,从监管来看,随着集采的推开,药耗价格出现了大幅下降,医院很难再依靠产品来扩大营收和利润,普遍将出现营收和利润双降的局面。而DRG/DIP的推开则对医院整体收入产生冲击,单个病例获得的收入将明显下降,医院只有降本增效才能获得发展。所有这些监管举措降低的都是单个病例可获得的收入,迫使医院持续扩大病人数量来弥补潜在的收入下降可能性。民营医院普遍难以与公立医院争抢病人,这进一步拉大了与公立医院的差距。
其次,从市场竞争来看,随着公立医院的医联体和医共体的组建,尤其是县域医共体对民营医院的挤压非常明显。公立医共体虽然技术能力不强,但采取的是全覆盖的策略,之前很多公立体系不覆盖的康复和消费医疗都覆盖了,民营医疗的差异化策略面临巨大的考验。不过强势的医共体主要集中在县域,民营医院的差异化策略在城市这一主战场仍然有效。
最后,在内部管理体系上,民营医院需要转型。尽管民营医院的管理效率较高,但在医疗服务的效率很低。因为民营医院主要治疗简单疾病,单床日收入相对复杂疾病要低很多,只能靠拉长住院时长来获利,但由此导致了医疗效率的低下。在DRG的压力下,提高医疗效率势在必行,民营医院需要重新调整内部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对组织流程进行再造。
面对30年来最大的市场变革,无论是消费医疗还是刚需医疗,都无法再沿用原先简单的差异化策略,而是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转变供给,强化在老龄化下的服务供给,弱化传统的消费服务供给。由于老龄化与少子化是并存的,叠加消费意愿的大幅下滑,年轻人的大额消费医疗在退潮,但老年人的各类需求都在增长。
不过,由于大部分老年人的需求都落在刚需医疗,民营医院不可避免要加大布局。但是,由于中国优质的人才都集中在公立医院,真正拥有技术实力的民营医院标的非常稀缺,大部分民营医院都是中小型医院,只能与公立医院差异化竞争。因此,民营医院仍然只能是公立医院的补充。
民营医院更多发展与公立医院互补的专科,或仅仅是补充性的专科。除了发展消费医疗,民营医院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儿科、心血管科和体检等领域。但随着人口出生率大幅下滑,妇儿面临较大的冲击,这不仅波及到妇儿专科,对大部分民营综合医院的影响也很大。当然,对综合性医院来说,以治疗简单疾病的普外科和内科也能带来一定的营收规模。但只有类似妇产、儿科、康复、神经、精神等科室可以做成一定规模的专科医院。但从过去5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如果要持续保持增长,单个专科的发展大都难以与公立医院抗衡,为了扩大营收,部分专科医院也逐步向大专科、小综合的模式过渡。
因此,在老龄化市场下,除了消费医疗之外,未来仅靠专科来扩张的医院很难做出规模,综合医院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但医院需要强化自身的技术能力来保持增长。不过,市场仍有明显的惯性,很多公司在没有面临迫切的压力前并不愿意转型,这导致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用户会更多的流入有供给能力的公立医院。只有提前意识到挑战的公司才能抓住市场的先机来进行布局,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