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检怪相

中国的连锁体检中心仅凭单纯的技术项目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国缺乏预防性基础医疗,以及医患之间不信任引起的。未来随着基层医疗逐渐得到多方支持,健康预防成为医疗体系的一个主要方面,仅凭技术的体检产业链会不会遇上一场变革风暴还很难说。
中国体检的怪相有两方面。一个是谁来给用户指导到底怎么体检,该体检什么。在中国,体检什么项目,要么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说了算,要么就是用户自己说了算,这...
三甲医院也要开全科门诊了,以后没有全科就不能评三甲。大医院人才多,药品全,大力发展全科会不会又造成把病人从基层全科吸走的状态还不好说。
因为中国目前还没有转诊机制,大医院收治了很大一部分小病患者,假如可以通过内部分流到全科,其实对患者和医生都是有帮助的,一方面有助于全局治病,一方面有助于和需要专科治疗的疾病分流。但核心问题是这种内部分流是强制的还是自愿的。假如像香港模式那样,比如港大深圳医院,实...
美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除了得益于保险公司的推动,另一支付方——雇主的作用也不可小视。作为商业医保的主要购买方,雇主对员工的健康程度有着关乎切身利害的关注,只有员工越健康,雇主才能在下一年的保费支出上减少支出,降低公司的成本。而雇员一旦健康问题增多,公司的医疗成本将上升,增加了公司的压力。
互联网医疗能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进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因此,雇主和保险公司一样,大力采购互联网医疗的服务,推...
随着美国医疗控费政策的推动,远程医疗已经后来居上成为数字医疗的发展主流,而方兴未艾的移动医疗则越来越成为远程医疗的辅助手段,已经不是数字医疗发展的主流。由于问诊是整个医疗体系的核心,远程问诊的最终做大也是情理之中。移动医疗始终以线下和线上医疗的辅助性角色出现,其发展只可能是这一轮发展趋势中的配角。但是,缺乏移动医疗的远程医疗也是无法发展完善的,移动医疗已经成为远程医疗的最佳伙伴。
先来看一家典...
北京近日出台的医改意见(《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有这样几点新的思路。一个是逐步削减大医院的普通门诊量。一个是首次提出医院不分级,而是按服务功能定位。
这些新思路一定程度上预示未来医院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其核心是促进就诊分流。最理想的分流状态是,现在的三甲医院承担最复杂的病症、重症以及急症。大部分小病、相对稳定的慢性病可以通过基层医疗解决。另外一层则是专科,包括术后康复以及门槛...
在改制中的关键两点是人才的运用以及成本的控制。从云南省昆明市儿童医院(以下称“昆儿”)的例子来看,首先人才如何运用调动积极性是根本。其实很多公立医院虽然有很优秀的医生,但真正对现状感到很好的可能只有一部分老医生,他们地位较高报酬也比较好。但对于大部分中青年医生,埋头苦干的多,医院却没有给有能力的医生提供足够多的施展平台,反而很多中青年医生会遇到很强的职业瓶颈,升不上去或者局限在自己一小块领域,很...
浙江省卫计委官网近日公布《浙江省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医疗机构应当允许所聘医师在法定工作日安排一天用于多点执业”,“在医师多点执业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重点或紧缺医技人员的自由执业,允许其在我省任一医疗机构内执业,无需办理医师多点执业登记手续。”两条实质性的推动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引起多方面的关注。
整个新规中,自由执业的探索这一款表明在未来的推出可能性大...
在过去的5年,中国的大型公立医院都经历了一轮大规模的扩张,这使得政府不得不出台政策来意志这一问题。公立医院的扩张缘于公众对基层医疗的不信任,主要得益于对基层医疗的挤压。这一趋势长此以往不仅加剧看病难看病贵,更直接违背了医改分流的本意。对于进入互联网医疗的公司来说,如何抓住政策的东风,帮助病人分流就成为了很好的切入点。
过去几年的一轮公立医院急剧膨胀造就了一批巨无霸医院,其中最大的郑州大学第一附...
中国对外资进入医院松绑再次有新动作。近日,商务部在北京召开“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题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副司长邱丽新表示,商务部正与卫计委研究将医保报销范围涵盖外资独资医院。
外资医疗机构一直定位在狭窄的高端市场,一方面因为风险便于控制,对市场试水来说是一个相对保险的切入口,另一方面则是医保政策不明确,不能接入医保报销,药品目录不一样,无法进入大众市场。
医保对外资的放开是...
美国的前三大盈利性医疗服务公司分别是HCA、CHS(Community Health Systems)以及THC(Tenet Healthcare Corporation)。这三家公司的模式类似,分为两块,一个是运营自有的医院业务,医院可能是自己建的也可能是收购而来。另一块业务则是医院托管业务,主要帮助医院财务管理、系统更新、人才招聘及管理、市场营销及客户服务提升等。
从规模上来看,HCA所经营的医院数量最大,床位也是另外两家的两倍。就诊量也最高。
2013年...
中国的医院发展到现在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公立和私立中间平衡。公立医院集中大量优秀人才,一轮规模膨胀后把更多病人吸引到大型医院。另一方面私立医院的发展一直是边缘化的,要么走高端这个狭窄的路线,要么走边缘化的专科,成规模做成品牌的比较少。
未来医院的发展如何在公立和私立中间找到一个平衡,既能保证病人看得上病,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又能提供市场所需要的差异化服务,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支付体系。
公...
中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并不匮乏,但受制于大环境和体制,无法真正起到为广大病人服务的作用,也无法实现政府制定的分级诊疗的目标。核心原因仍然在于三缺:缺药,缺人才,缺病人。要解决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分级诊疗的推行不可避免,但如何让社区医院能够真正吸引病人前来就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想引导好医生进入社区医院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缺乏核心人才的社区医院要想摆脱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大医院结盟,目前的操...
中国医院逐渐出现一个断层,即最前列的三甲和基础医疗之间的一个空白市场。
形成断层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三甲医院近年来快速膨胀,通过开分院和合并规模越做越大。此外,部分地区对于二线医院医联体的做法,造成了二线医院被大医院吃掉,形成断层。比方上海这几年把很多区级别的二级医院和三甲医院合并或形成医联体,很多优秀资源向大医院倾斜,二级医院过去可能有一些专科特色,也难免受到三甲巨大冲击。几方面因素导致形...
在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办医背景下,产业基金和PE都开始加大投资医院的力度。但是,两者的投资思路和手法到底有什么区别?
产业基金的投资策略:单体医院、平台化
对于产业基金来说,发起者大都是行业内的上市公司,在国内尤以医药上市公司为主。这类上市公司投资医院大多选择单体医院入手。比如,三诺生物收购北京健恒糖尿病医院;以及信邦制药投资1亿元,在原有公立医院的基础上设立新的肿瘤医院和精神病院;还有中信医疗参与汕...
随着大量的资金涌入医疗领域,2014年已经成为医疗投资作为火热的一年。延续2013年的收购医院的热潮,2014年发生多起大手笔投资医院的并购案件,比如复星收购美中互利、弘毅并购上海最大民营医院杨思医院等。而在线上领域,腾讯先后大规模投资丁香园和挂号网,以及春雨医生获得巨额融资等消息都带动了行业投资规模的提升。
就目前来看,医疗投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主要取决于中国医疗市场的政策放松和...
中国的移动医疗到目前为止,发展核心仍然在前端用技术改变服务模式以及数据收集的阶段。移动医疗缺什么?缺的是如何打通数据、技术和服务,真正拓展到后端诊断、个人健康干预。目前真正有效的模式还没有出现。不过现在很多投资者,包括风投、互联网巨头和产业内公司,在经过了快速发展的一轮前端布局之后,也开始逐渐把触角往后端衍生。
比较有代表的是春雨和慈铭体检。春雨做的是把用户健康数据整合成健康档案。健康数据来自于...
美国数字医疗(Digital Health)在2014年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仅2014上半年的融资数额已经达到23亿美元,超过2013年全年的19.7亿美元。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涌入是在过去十年都不曾遇到过的。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产业发展到后期,成规模的公司准备IPO或发展大规模并购所做的融资准备。但仔细观察这些获得大规模融资的公司可以发现,这是美国医疗产业的市场趋势所带来的巨大变革所引发的。
自从奥巴马医改平权法案实施以来,医疗价值...
随着医药分开的逐步推进,政策推动了市场生态的再次改变,而这一改变对药品电商特别是未来的处方药网售却未必是福音。
根据媒体的最新报道,在已经实施医药分开的5家北京大医院,病人开始从社区医院等中小医院倒流回大医院,核心原因是大医院的药品价格低,以诊疗为核心的医事服务费虽然上升,但自付比例下降,总的获取药品的成本要下降很多。而且医生的水平相对较高和药品的种类更为齐全也吸引了病人。
虽然北京政府已经意...
自从中国政府宣布允许外资独资在七省市开设医院以来,有关外资医院是否会大规模进入中国以及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争论就不绝于耳。平心而论,外资医院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受制于政策的限制,更多的是面对中国医疗市场的复杂性。这包括中国商保体系的极度弱小,医生资源的匮乏和就医习惯等的挑战。
面对上述的问题,外资医院入华的步骤相对缓慢,更多的是寻找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来开拓市场,而不是单枪匹马的独自运作。比如麻省...